海口人民剧场改造——旧建筑中的城市活力新营造
项目名称:海口人民剧场改造
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参与人员:杨凯、唐强、刘萌旭、黄颖、刘泽寿、林峻森
01
项目概况
海口人民剧场于1999年9月建成启用,功能定位为“召开重要会议和举行重大活动、大型演出礼堂”,也是海口市内少数几个能够承担大型会议、重要活动、精品演出、惠民演出的场所之一,深受市民喜爱,成为人们的情感记忆和海口的“文化地标”。海口人民剧场启用至今20年,出现了总体环境杂乱、随意停车、建筑使用不当、剧场原有的硬件配套设施不满足当代演出需求等问题。
基于此情况,海口人民剧场启动了升级改造工程,改造后成为一座集歌剧、音乐剧、交响乐以及大型综艺晚会等多种演出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剧院,一年的时间内已上演百余场演出,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的同时展现了椰城城市风貌。
▲改造后会堂主入口与广场鸟瞰
▲改造前会堂主入口鸟瞰
▲改造后的弧形建筑群与入口广场
02
设计理念
随着海口市提升市中心文化生活品质的迫切需求,在尊重和保护城市原有风貌的前提下重新创作,以“光影流年”为创作立意,保留原建筑历史记忆的同时,立面更新克制而优雅,整体呈现和谐而活跃的城市公共文化建筑面貌,配以热带种植的绿化广场与周边建筑共用。重新塑造厅堂空间、配置当代各类演出需求的设备设施,提升整体品质,实现了对既有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以当代文化建筑的新面貌,激活了老城中心区块。
▲从广场望向建筑
▲广场望向建筑的夜间效果
ž 整体空间整合,区域空间向城市开放
相对于建筑内部的翻新修复问题,建筑外部的城市空间整合是改善城市环境的关键。通过新增地下停车场,使基地交通实现了人车分流,在基地的出入口附近组织车流,使车流的东线在最短的距离内进入地下车库。最大化地将地面空间释放给城市行人使用。地下停车场的增加,对城市环境的提升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建设举措。
在基地的东南角部,预留了大片的城市公园,作为面向市民的开放空间。场地景观的设计提取场地中弧形建筑群中的曲线元素,以剧场建筑群的圆心为原点,向外整体作完整圆形的景观铺地的肌理,形成的内环路具有导向性,又方便组织车流的落客;主入口区域分别设有标志性景观设计,为各类目标人流提供休憩娱乐的场所,将绿化系统设计与步行系统设计相结合,营造出舒适宜人的文化氛围。无边界的广场,提供了城市级别的开敞空间,打破了城市临街空间的线性特征;同时街边公园的营造也成为东侧万绿园的绿色延续。
▲改造后会堂主入口与广场夜景鸟瞰
▲入口大台阶
ž 建筑形式整体考虑,统一城市背景
建筑的形象形成了城市的界面,对于城市舞台而言,建筑更像是后面的布景。建筑群采用了极简的设计语言,通过统一的白色构件,形成了统一的城市界面。大剧院主立面覆盖白色幻彩铝板格栅,并赋以海口市花三角梅抽象化后曲线;两侧增加柱廊灰空间,通过错动的百叶留下变化的光影,凸显时间的变换。保留的柱廊符号,让往昔的场景能重新展现人民眼前。统一的竖向灯光设计,让整组建筑群即使在夜里也光彩照人。
▲入口处夜景
▲柱廊近景
ž 城市记忆的更新和保护
从1999年开始,每届的市重要会议均在海口人民剧场举行,这里已经形成海口市政府和海口市民的重要城市记忆。由于现代舞台对演出规模和档次的要求不断提升,原有的硬件配套设施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演出的要求,剧场内亦缺少交流活动空间和排练空间。设计通过提升舞台工艺与灯光音响配置、室内座位装修重新设计并对局部屋面及外立面进行风貌改良与更新,旧剧场变声海口湾演艺中心,成为与现代化剧场要求相适应的高水平文化演出场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明需求。
▲建成后话剧排练——《立秋》
▲改造后观众席
▲改造前观众席
03
社会效益
改造后的海口湾演艺中心力求成为与现代化剧场要求相适应的高水平文化演出场馆,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的精神文明需求与城市风貌的要求,引领人们精神文化生活。2019年年底,海口湾演艺中心正式进行了首演——由享誉世界的指挥家、作曲家谭盾,携纽约巴德爱乐乐团和中国交响乐团合唱团近两百名艺术家带来的海南新年音乐会《敦煌·慈悲颂》,将大漠深处的敦煌古韵,用音乐的形式向世界演绎和传递出吉祥和平之声,古代东方乐器与现代西方乐器同声齐鸣,生动地展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博大之美,为椰城观众带来最完美的视觉盛听。
▲谭盾携《敦煌·慈悲颂》奏响海南新年音乐会